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以画读党史】美术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建+主题性创作”经典美术作品推广活动第三期——《红军过草地》

来源:梁华、雷璨铭 作者:查济民 时间:2021-06-18 15:51 点击: 字号:【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三期,以画读党史——美术学院研究室第一党支部“党建+主题性创作”经典美术作品推广活动。

新中国的美术创作,和革命历史画有不解之缘。革命历史画泛指革命题材的历史画,是围绕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大革命事件中的人物形象而创作的作品。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在自身对历史时代的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大胆尝试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同时将个人的领悟、时代精神、文化倾向等用真挚热烈的感情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去,力求达到对历史的升华认识与重新诠释事件的可能性。《红军过草地》正是中国革命历史画的经典作品,希望同学们在赏析这张名画的同时,也能从作者传神的人物形象中体会红军的长征的艰辛,认真的学习这段党史,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

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部队离开毛儿盖以后,向北行走40里就进入了草地。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惊心,举目望去,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红军指战员们踩着草墩一步一步地探索前进。越是往草地中心走,困难就越严重。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

经过七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战胜了严寒饥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人迹罕至、气候变化异常的茫茫草地,于8月27日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地区。两天后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歼灭了企图堵截红军的胡宗南部第49师,攻占了包座,打开了通向陕西、甘肃的大门,为实现党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军过草地》是由画家张文源于1976年至197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画作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笔调,描绘了红军战士在环境恶劣的草地上艰难前进的场面,画作继承了中国军事画的优良传统,再现了事件的历史原貌和人物的精神状况。

因为作者有过重走长征路的体验,在环境的刻画上显得胸有成竹。变幻莫测的天空、布满沼泽的草地,表现得真实自然。右侧一组人物,步履艰难地在泥泞中前进,他们相互搀扶、鼓励的神情,表现出革命集体的温暖;中景的指挥员一边行进,一边听着藏族向导介绍地形,身边背枪的战士,仔细了望前方的情况;后景一组战士,正奋力将一匹陷入沼泽的驮马拉出险境;一杆红旗迎风招展,宣传员正在给后面的部队鼓劲呐喊。平缓的斜线构图将这几组精心构思的人物一字排开,取勇往直前之势;前景部队已经沐浴在阳光里,而后续部队仍被乌云笼罩的处理方式,既突出了光明前途的寓意,又非常符合草地风云瞬变的自然特征。作品继承了我国军事历史画的优良传统,主题明确,主次有序;内容充实、细节丰富等特点,技法上遵循写实的传统,通过人物的动态表情,配以真实考究的道具,来展现经过精心选择的情节和人物,以期再现事件的历史原貌和人物的精神状态。

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草地行军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但是,面对死亡的威胁,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他们依靠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依靠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用热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响了一曲团结奋斗、视死如归的壮丽凯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