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新闻】2022年美术学院实践教学考察写生优秀作品展——实验艺术工作室作品精彩回顾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讲话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此次下乡考察课程,20级实验艺术工作室的师生们来到桂林雁山区草坪乡,进行了草坪乡民间艺术调查、旅游工艺品调查,建筑风格审美调查等,发放和收回调查问卷400多份,同时完成了实地观察笔记和深度访谈。通过十多天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地创作训练,同学们体验了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学习模式,特别是在和当地留守老人的相处和交流当中,初步培养出同学们的时代责任和乡土家国关怀。工作室师生利用返校后一周的时间,将创作方案和从当地带回的材料整理加工,在新民俗、乡村建设、新公共艺术等方向进行创作实践,以作品小样和方案的形式进行展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实验艺术的考察创作小型汇报展。
杨昊旻老师和刘梦愚老师指导学生布展
实验艺术各小组的调查问卷和考察报告展示
实验艺术工作室部分作品赏析
作品名称:《延》
作者姓名:张非昨 莫海敏
作品形式:装置
作品材料:纸皮、热缩片、雪弗板、墨水、ab胶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55X48.5cm
作品阐释
该作品是一个综合创作项目,在草坪乡考察过程中,莫海敏考察潜经村的回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张非昨考察方向为草坪乡的民间艺术。二位同学在考察过程中收集到的素材,基于文化符号的与审美造型进行融合尝试,莫海敏利用了潜经村的祠堂的房屋结构,进行重新墙绘的设计,表达了民族融合团结,互帮互助的美好情结。张非昨将漓江山水,采用热缩片颜色碰撞的特殊材料进行物象转换,加入光线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当地的文化面貌,又有一种特殊的材料实践艺术化效果,是与面貌文化效果结合的一个实验艺术作品。
作品名称:《足迹》
作者姓名:黄威铭
作品形式:行为、装置
作品材料:泥土、沙子、电子元件、鞋子、渔网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可变
作品阐述
在桂林市草坪乡的田野社会走访调查过程中,观察到游客大多陶醉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而令人惊讶的是,生活在如此山水风光的当地人,特别是长者,大多都抱有对大海、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由于生活条件、身体原因以及疫情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只能止步于原地。从漓江山水到北海涠洲再到深圳特区,数百公里的距离,却困住了无数在人生路上奔波着负重前行的人,他们的日常被无数个“必要”桎梏着。作品主体是作者通过五十块钱买下了黄叔的渔网和胶鞋。带着伴黄叔峥嵘一生的网,穿着淌过大小鱼塘的鞋,用邮寄的方式替黄叔到海边看看,到城市去看看,以艺术化的行为方式,将鞋子穿着在沙滩上行走,在海里撒网;在深圳的城中村眺望高楼,所到之处都留下足迹。我们和黄叔的人生,都被大大小小的琐事牵绊着,隔离着,最后却又不得已地束手束脚。努力为了温饱而奔跑,一路上没有非必要的神情与动作。被困于现状,止于原地,眺望着远方。
作品名称:《一桶天下》
作者姓名:周浩文
作品形式:影像、装置
作品材料:卡纸 、520胶水、投影仪、手机 炳烯颜料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38 X32CM
作品阐述
本作品灵感来源于在桂林草坪乡调查时,了解到当地一个特色的旅游景点——《一桶(统)天下》。当地居民曾为了逃避战争灾祸躲进崖洞生活,所有人靠一个木桶取水吃水,后来当地居民将这个木桶和自然景观结合一体,命名为《一统天下》成为一个具有谐音和历史故事的景观。作品创作借用了景观中桶的形象,将桂林烟雾缭绕的美景放入桶中,形成了我所理解的《一桶天下》。
作品名称《≈》
作者姓名:张思思
作品形式:装置
作品材料:石头、铁线、铁丝网、补漏王、丙烯颜料
指导老师:杨昊旻、银柳娜、刘梦愚
作品尺寸:70cmx70cm
作品阐述
作品灵感来源于一周来对草坪乡居民的工艺品审美调查后得到的发现,草坪乡的居民家中收藏最多的摆件是石头和手工制作的刺绣,这些在他们家中起到了装饰品的作用。部分人还有收集石头的爱好。草坪乡居民普遍喜欢用大自然的物体装点日常。石头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作品将在草坪乡捡回来的石头不规则的排列成一片“花海”,花的特色之一便是装饰作用,草坪乡居民喜爱的石头与之相结合,两种装饰品合成一个整体。并且石头与花存在轻与重,普通与艳丽,自然与工业上的矛盾。
作品名称:《景》
作者姓名:韦力自
作品形式:动画装置
作品材料:ipad、草帽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42×42cm
作品阐述
作品灵感来源于桂林漓江山水的自然风景,最开始调查的方向是调查关于当地居民对景区修缮后的建筑审美调查,经过不断的探索发现,似乎当地居民对该地的自然景色之美尤为满意。漓江边的竹筏垂钓、鸭儿戏水、树木郁郁葱葱随着江风摇曳,雨后云雾缭绕的山间,小雨淅淅沥沥冲刷着路面。还发现到了隔着一条江的村庄,仍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元素,十分的奇特。由此把一系列特殊景色与元素巧妙的串联起来,做成小动画简单阐述而出。
作品名称:《交缠》
作者姓名:韦进凤
作品形式:影像、装置
作品材料:丝绸、影像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可变
作品阐述
经过了调查走访发现,在草坪乡中有个回族村,他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都已和当地融为一体。很多妥协出于不得已,但他们还在尽力保持一些回民族的文化习惯。在走访过程中,一位回族老奶奶给了我一条她戴了很久的头巾,这是我们这一对回汉个体,互通交流的信物。于是我想以携带私人情感的纺织物为入手点,直观地联想到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通过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更加地密切。我想通过这件作品表达我感受到的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和包容。
作品名称:《石代》
作者姓名:樊雨辰
作品形式:装置
作品材料:雪弗板、机理纸、白乳胶、塑形膏、棉花、透明鱼线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60×60cm
作品阐述
经过桂林草坪乡调查发发现当地居民会将生活中废弃的物品进行二次利用,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物品装饰,在当地的一个村庄会将舂米用的米臼砌在墙上,将米臼当做建筑材料的同时也象征着安定、平安的寓意。作品将这一独特的形式在展厅中加入个人更深入的艺术化加工进行再现。
作品名称:《山和水》
作者姓名:张倩
作品形式:综合绘画
作品材料:树皮、沙子、丙烯、卫生纸、石头、丝瓜瓤、喷漆、网状布、纸盒、宣纸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60X40CM
作品阐述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桂林草坪乡的关于建筑审美的调查,作者发现当地人即便日复一日生活在草坪乡,但他们大多还是十分喜爱当地的山水。山水之美丽沁人心脾,不禁想将之复刻出来。桂林的山,满覆树木,仿若是由树构成的山,于是作者想到用将树与石调换以强化树山这一感受,使用综合材料绘画,用木头表现石山,用石料塑造树木,材料的转换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复刻我眼中草坪乡的山水。
作品名称:《工艺品写生1号》
作者姓名:余美萍
作品形式:装置作品
作品材料:石头、丙烯颜料、漆、木头底座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33×15cm
作品阐述
作品灵感来源于小组在草坪乡进行的工艺品审美调查。当地人受到商业旅游开发的影响普遍喜欢收集石头并把它制作成工艺品。即使在疫情的时候,没有游客还保持这样一种收集石头并制作的惯性。作品灵感来源于当地著名景点“张果老倒骑毛驴”,它是山壁上自然形成的张果老倒骑毛驴的造型通过自己捡取石头重新进行绘制打磨, 对这个景点进行艺术化表现。
作品名称:《满溢》
作者姓名:韦锦慈
作品形式:装置
作品材料:瓦片、色粉、沙粒
指导老师:杨昊旻、刘梦愚、银柳娜
作品尺寸:105cmX120cm
作品阐述
作品的主体材料来自于桂林草坪乡收集的瓦片,当地人会在建筑的墙面使用旧瓦片做造型装饰,例如我摆出来的这个铜钱状瓦片。在我们调查草坪乡的过程中观察到当地人相对于向外追求更多的事物,他们更选择守着自己的一砖一瓦一小块地方去生活。作品希望用当地的瓦片以及瓦片上所绘制的画面来展示出草坪乡当地的自然特色,以及人们向内求索不经意间外露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