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美院新闻>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线上讲座 | 风格心理学问题: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和《哥特形式论》

来源:闫爱华 作者:程琳丽 时间:2020-11-17 17:16 点击: 字号:【


讲座题目

风格心理学问题: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和《哥特形式论》

01讲座信息


讲座时间

2020年11月18日(周三)晚上19:00

讲座地点

腾讯会议(会议ID:857864412)

主讲人

张坚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 教授

主持人

张园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主办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02主讲人简介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史学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福布赖特研究学者(2013-2014年度),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致力于西方现代美术史和美术史学理论中的形式、风格和表现主义等问题的译介和研究,近年来,研究视点也关涉20世纪西方现代形式和风格理论与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与知识系统建构的相关个案与问题。 

主要译著:《哥特形式论》(沃林格)、《论视觉艺术作品的判断》(康拉德·费德勒)、《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沃尔夫林)等。

主要著作:《视觉形式的生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西方现代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2014年),《另类叙事:西方现代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主编《大师·美术》(15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艺术:生活或观念-交互视野下中国和美国现代艺术》(中美现代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年),《高居翰教授捐赠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藏书书目》(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梦蝶集:王中秀美术文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年)。

03讲座简介

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是德国艺术史家和批评家,他的成名著作是1908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是他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这本书正式出版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1911年,他又出版了《哥特形式论》,也取得巨大成功,两本书奠定了沃林格在学界的地位。 

《抽象与移情》与《哥特形式论》都可归结为一种对风格心理学的探索,其中借用来了来自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概念。《抽象与移情》建构了一种以“抽象”和“移情”为基点的形式理论,提出人类的视觉形式创造活动源于一种深层的心理需求,即抽象和移情冲动。由此,艺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让人感觉自然和亲切的艺术,线条柔和,形象生动,满足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肯定普遍生命活力的心理需求;另一种是硬拙、紧张的曲线风格,具有显著的几何抽象特性,是一种为寻求让自身从流变现象世界中脱离出来而获得永久安宁的绝对价值的心理追求表达。《哥特形式论》对《抽象与移情》所提出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述,形成了一个关乎世界艺术的风格心理学谱系;同时,也凸显出西方艺术中的北方哥特式艺术与南方拉丁地中海古典传统的并驾齐驱的发展道途。 

沃林格对德意志地区绘画传统论述主要反映在1908年《克拉纳赫》和1912年《古代德国的书籍插图》中。沃林格认为,德意志地区的绘画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特别体现在书籍插图中,那是一种“非感官的和表现的艺术”(Ausdruckskunst),集中体现了德意志地区艺术的精神性;相形之下,意大利艺术属于“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或“图画艺术”(pictorial art)、“纪念性绘画”(monumental painting),是以物理世界错觉效果的追求为目标的。 

与康拉德·费德勒和沃尔夫林一样,沃林格推崇希尔德勃兰特、汉斯·冯·马列和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等新古典主义艺术家;同时,他也与当时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诸如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马尔克(Franz Marc)和麦克(August Macke)交往密切。他的思想来源除了李格尔之外,主要有康拉德·费德勒、利普斯(Theodor Lipps)、西美尔(Georg Simmel)、尼采等。

对于沃林格在艺术史领域里的贡献,保罗·佛兰克尔(Paul Frankl)的一段话是比较中肯的:“外行往往过高评价沃林格的博士论文和他的哥特式形式论,同时,艺术学者又过低评价这两本书,沃林格要比其他更多的学者触及到了更为深层的形式问题,我们也必须寻求进入到这个层面,但也不放弃形成清晰概念的任务。”此外,也有学者视沃林格为反现代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把他与李格尔、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西美尔、马克思·韦伯等放在一起,形成为一个现代主义思想的谱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