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展讯】踽踽独行|王涛个人作品展
前言
王涛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的身上有西北人特有的直率、厚实与坚韧。多年前我就认识了王涛,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拙拙的作品,他在他的“生命行动”中,以一种决绝的态度勇敢地义无反顾的前行着。不丢善良,拒绝低俗,每一步都走在正途上。
在生活中,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各取自在,没有是非。我以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聪明,不过是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也就不会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搅,他会真正坦然的面对自己,向我们展现最为真实的模样,这种真实,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命之真,更是一种源于本性的情感之真,艺术家最可贵的就是这个“真”。艺术创作也正是如此,一切无关其他,只在于自己的心境。清纪晓岚曾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做最好的自己,最专心的画家才能画出最好的作品。
王涛没有将画面形式,表现语言,画面风格放在艺术思考的首位——他并没有过多的依赖外在要素来构建他的画面,他以真实的情感表现。我常常提醒我自己,不要从别人的画里认识世界,自己的作品定是由自己的内心深处而发。艺术家将客观世界的物象以纯粹的直觉与审美创造出的有趣味的形式,是艺术家的直观情感、思维理性、绘画技术及其自我的生命力融为一的结果。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是让自己成为太阳,无须凭借谁的光,自青年时代就该有这样的志向。
愿王涛认识到自己心中所想要追求的那个方向,以一种决绝的态度去做他必须要做的事,从中以艺术完满自己的人生,并获得快乐。
这种对于艺术探索绝然态度与持续的坚守,一步一个脚印的在艺术的前行,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容易的。我常常对我的学生和朋友们说:“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太少”。
王涛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往往对画面中的人物以线、面、形、色共筑,画面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活生生,有情有义。那些人物并不仅仅存在于纸面,更是他发自内心的直观袒露。这定然不仅仅是他的绘画技术所致,更是因为他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寻找他的画面之真,他的作品中流淌着他作为土生土长西北人的血液与内在情感的表达。把心收回来,放在心里,放在眼前,放在当下,做所该做,为当为之事,画想画之画。
艺术家如果将艺术创作的关注点仅聚焦于表现语言、表现形式,类似这些,其作品更不可能深刻的打动人心。艺术家的人生是给岁月以真诚给作品以生命。
倘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缺少了创作者的真性情和本质精神,其作品很难打动人。真诚的作品总是比智慧的作品更打动人。
王涛的画给人的感觉都不属于那种灵活中带有巧劲的,甚至有时还会觉得有些笨,但他笨中带拙,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王涛近几年始终在属于他的那条艺术赛道上,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思考、认识自我。也正是因为他的一步一个脚印,他和他的艺术作品才逐渐显得清晰。
愿王涛能够继续带着他心底的那份坚定与勇气,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踽踽独行》这个展览既是总结,更是王涛的再次出发,愿王涛在艺术的这条道路上能够走的更加坚实有力。
中国美术学院
周刚
2023年12月
现实的呼喊
—评王涛的表现性绘画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表现主义最先在德国兴起,迅速影响了其他国家,其影响力至今不衰。表现主义是有别于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概念,表现主义的绘画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和特征,这就给后来人发展和创造留下无限的空间。
王涛最初学习周刚教授本土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步很快,在本科期间入选第13届全国美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浮夸的艺术界,“一招鲜吃遍天”是很多人的路数,成功的经历很容易束缚住创造的脚步。作为年轻人,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王涛也照样会迎来鲜花和掌声。可是他却主动的变化了。
这种变化就是在研究生入学后发生的,自我扬弃、追求卓越是艺术家的基本素养。王涛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表现主义的特征,却与其他表现主义艺术家保持距离,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王涛的绘画具有表现主义的一般特征。他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形和表现性的笔触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来自西北农村,他的绘画题材多来自童年的记忆和现实生活,他的笔触泼辣,造型狂野,选择这种表达方式创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王涛最近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形象更加夸张和变形,张大的嘴巴,隐藏的鼻子和空洞的眼睛形成的人物形象,像是呼喊、像是喘息、像是溺水的人无助的自救。这些单个形象或者群体形象是对现实人物形象的提取,又和现实拉开了巨大差距,有时与现实中人物具有对应关系,有时又抹杀具体形象的特征,使其具有一般的人物形象特征,形象的多意带入和一般的人物形象融为一体。说是一般的人物形象,其实是一个群体的肖像,像你、像我也像他,这种不自觉的代入感影响着每个观者,像极了生活中无助的我们。
作为绘画作品,笔触是可以直接欣赏的因素。王涛的绘画多是大笔触的点和线的组合,这种粗犷的点和线却很好的融入形象,可以是轮廓线、可以是阴影、可以是黄土地也可以是土地上萧条疏朗的植物。笔触组成形象,笔触是感情的外化,笔触也体现美感和韵律,笔触传递了巨大的信息量。
“形是一切”,王涛作品中对“形”的把握是个性的。他对形象与形有深入而独特的理解,他喜欢人物组合中形状的相互挤压产生的力量感,他喜欢图形间黑白的大小与韵律的把控,他喜欢用不多的色彩画出最丰富的内容。他的作品以水性材料为主,他深谙水彩画技法却没有炫技,作品朴实而沉稳,体现他对绘画本质和规律的理解。
有时我也在想,王涛的绘画在表达什么?他的这种非主流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他的发展吗?很快我就打消了在这方面影响他的想法。绘画是一定要传达信息的,影响着人的审美和思想情感,这种信息又是不确定的,每个人面对他的画面会产生很多联想,这种联想可能是他所直接表现的,而更多的联想与他的想法千差万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优秀艺术作品的特质。
王涛的绘画带给我们的是猛烈的冲击和震撼。这已足够。
祝王涛在绘画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吴建印
2023年12月
届时欢迎您的到来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6日—12月11日
开幕时间:2023年12月6日11:00
展览地点:广西美术学院相思湖校区美术馆
主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处
协办单位: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水彩画系
赞助支持:莱顿纸业
指导老师:吴建印
策展团队:林慧冉、龚成佳
个人简介
王涛
1994年生于甘肃庆阳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水彩画方向专业研究生在读
师从吴建印副教授
【主要艺术活动】
1、2019《榆林老汉》入选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
2、2021《三江组画》入选全国新文艺群体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
3、2023《邮寄的风景》入选书香中国 第三届插图装帧艺术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
4、2022《远行归来》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5、2021《我的小学》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 白玉兰美术奖(最高奖) 上海美协;
6、2019《阳光灿烂的午后》收藏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
7、2019甘肃省第三届水彩粉画展作品展 作品《挣扎》优秀奖 甘肃省美协;
8、2021首届宁波国际写生作品展《碎石》入选 宁波美协;
9、2021第二届大唐荔乡全国美术作品展 《小人物》入选 广东美协;
10、2021《六月》2021 广西水彩画年展 优秀奖 (最高奖) 广西美协;
11、2021《三江系列》获广西首届高校大学生水彩粉画展 新人奖(最高奖);
12、2022《远行归来》入选广西水彩进京展 中国美术馆 广西政协;
13、2022《六月》入选甘肃省十四市州作品展 甘肃美协;
14、2022《三江组画》获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三等奖 漓江画派;
15、2022《北方的隆冬》入选 2022 广西艺术作品展 广西美协;
16、2022《众生相》入选 2022 四川水彩年展 优秀奖(最高奖) 四川美协;
17、2022《程阳小巷》获 2022 广西水彩年展 优秀奖 (最高奖) 广西美协;
18、2021《老张》入选 2022 上海水彩粉画展 上海美协;
19、2022《高原汉子》入选伟大的征程自治州二十大精神美术作品展 新疆美协;
20、2023《程阳晚秋》2023 发现雁山 广西艺术作品展优秀奖 广西美协。
【部分展览作品赏析】
《我的小学》
105×130cm
纸本水彩
2021年
《北方的隆冬》
130×150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集体照》
130×180cm
纸本水彩
2023年
《归来的喜悦》
130×150cm
纸本水彩
2023年
《踏》
140×180cm
纸本水彩
2021年
《百态》
26×26cm
纸本水彩
2022年
《自画像》
78×108cm
纸本水彩
2022年
《拥挤》
78×108cm
纸本水彩
2022年
《在山涧》
78×108cm
纸本水彩
2022年
《一个蛋的困惑》
130×160cm
纸本水彩
2022年
《众生相》
170×170cm
纸本水彩
2021年
《皮》
56×76cm
纸本水彩
2022年
《害羞》
56×76cm
纸本水彩
2022年
《邮寄的风景1》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邮寄的风景2》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邮寄的风景3》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邮寄的风景4》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邮寄的风景5》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邮寄的风景6》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邮寄的风景7》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邮寄的风景8》
32×23cm
纸本水彩
2023年
◎ 创作自述 ◎
——勇敢做自己
在这个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大脑,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图像涌入视野。在选择图像的过程中,艺术主体除了需保持冷静,从容的心态 ,如何在图像的海洋中甄别、提取属于自己的图像,似乎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艺术主体,在艺术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方向主动选择契合于自己的图像。
在艺术实践中,我主动选择与自己实践方向契合的图像作为创作实践对象,在选择之前我要搞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清楚了这一点,我才能够筛选出属于自己的图像。而一旦将想法付诸实践时,我才发现想法与现之间有一定距离,这种想法会受到现实的打击,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时,我陷入了迷茫失落,一度质疑自己的方向。在这时内心会有一个声音暗示自己,人生也是如此,需要在跌跌撞撞成长历练自己,绘画何尝不是呢。
我也曾在自己的创作中因迷失而停滞不前,甚至怀疑。在自媒体时代,各种绘画形式层出不穷,流派林立,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境地,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很难不迷失自己。直到看到刘小东访谈中的一句话:“当你迷茫时想想自己的童年”,心里的谜团好像瞬间散去。在刘小东“你的朋友”展览现场,我看到了“他和他的朋友们”,朴素的描绘,都是身边活生生的和自己相关的人和物。似乎更加印证了他的观点。
弗朗西斯·培根也曾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讲到:“对艺术家而言,童年就是一生。我喜欢伤口、事故、痛苦,以及被现实抛弃灵魂的那些地方。”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初心。就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有方向,在路上,就能够更直观的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只要清楚自己的内心的方向,我们才不会深陷在我们常常谈的,怎么画?画什么等?这些困顿之中而被束缚羁绊,从而做一个真实的勇敢的自己。
艺术源于有质地的生命以其极大的主观性;着眼于人的精神。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做“减法”,尝试着去掉细枝末节的描绘,力求一种简约的视觉形式来阐释自己的意图。克莱夫·贝尔在《艺术》 中这样讲:“真正的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都是通过‘简化’的手段得到的。在艺术的实践过程中,或是在人的生命进程中,我们都在尝试着去做‘减法’”结合我对自己童年的本真追求。在我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将视线自主的转移到和自己相关的生命个体。人是环境的,引起共鸣的视觉图像、不断追寻减法的绘画语言 ,也决定了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在后续的艺术实践中依据我的感受和所处的环境,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自己表达的对象,使我更加聚焦于具体的人具体的物用更直接、更有力的表现这一群体的真实状态。
在我的创作中也在试图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一过程之中,如《榆林老汉》是我最初的实践,生长于黄土高原的我,自然的对于那片土地上的生命个体有着别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烙刻在骨子里记忆, 这种记忆让我倾尽全力去表现这些鲜活个体的生命力。在后续的创作中我又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自身,以自己为客观对象,在《儿童放学归来早》这件作品中,画面没有刻意的去设定构图,将人并排处置,只有简单的遮挡关系,力求一种画面平衡。在色彩的处理上,大面积的蓝绿色为背景,加之人物的衣服在一个简单的色系之中,力求以一种隐喻或暗喻的手法整合,人物的表现使用大量的黑褐色、赭色处理,人物与人物之中重黑色的线条、色块、点线、互相交错、咬合,力求,人物表现为一种相互胶着撕扯的力。这是我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得到的营养, 她将愤怒的力量化作最充沛的造型,准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诉求。
同期我又在《我的小学》、《孩子头》等作品中,试图再现我之前的那种相互胶着相互撕扯的表现 手法。无论怎样尝试都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这让我想到了水性材料(透明水彩)的缺点,对于比较厚重的画面,很难达到这一目的,在后来的作品中试图介入色粉、丙烯、水粉、墨汁等来解决这一难点。在《一个蛋的困惑》《温床》《拥抱》等等这些作品中介入上述材料, 传统水彩的特性有所保留。这一阶段的作品更加注重自己的情感表现。在疫情的影响之下,人们的思考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迫使我绘画上做出改变,在人物的造型与颜色更加的主观、概括,没有去把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物当成一个表达对象,而是以一种人的共性特征来表现人的共同情感。
在我的绘画实践中,我一直拒绝以一种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像在我的画中,很少看到人物的笑容,在我的理解中,笑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和、压抑,悲伤的的情绪出现,这或许也是我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大多数人在我的画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苦哈哈,干巴巴、不经粉饰的真实的人物状态。
我的创作实践以人物为主,偶尔也很会画一些风景,在今年画的《邮寄的风景》这件小品式的作品,就是以自己生长环境相关的家乡为母体进行。当我苦苦思索,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加契合这一主题,回归初心,家乡的风景更多的是一种乡愁在里面,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家乡已经不是我们最初看到的样子。和朋友闲谈之中,说道,自从大学开始,就再也没有看全过家乡的春夏秋冬。基于这样的启发,有了大致的方向,以信封为媒介进行一种明喻的方式呈现乡愁。在这件作品中大多是凭借我的记忆和自己仅有的多年前的家乡样子来表现,其中有看到最多的家乡冬天皑皑白雪散落在房顶,山峦,河道之上,有 初春的麦田,和远处裸露的山峦的颜色;有夏日万物蓬勃的景象;更有金秋的别样景致,以及冬天静谧的温馨,我把我能想到的回忆起的景致都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
艺术实践和生活一样总是反反复复,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中来来回回的找寻自己,试图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一个习惯,每当创作思路卡壳的时候,我会尝试着去做一些实验性的小画来保持自己思维和手头的敏感或是回过头看之前的画。在自己看来就是给自己找一个借口,而画画这件事本来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就这样画着吧,谁知道呢?
借着《踽踽独行》这个展览简单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创作历程,本着初心,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做一个勇敢的人,具体的就交给时间来检验。
访谈者——谈
初见王涛学长的画就被深深吸引其中,王涛学长的画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周围散发着其所独有的气息,没有对于画面中人物形体与表情的过多刻画,只用寥寥几笔便能赋予画面灵魂,给予观者极大的视觉冲击。
王涛学长的画展现出了其对于黄土高原的独特情感,将艺术与自己的生活与个人经历荣融合在其中。其大部分的作品以人物为主,通过简洁的笔触,将画面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虽没有刻画人物外貌,但却能感受到人物的灵魂,充满了其对于生命和情感的独特流露,从《榆林老汉》到《儿童放学归来早》,再到《我的小学》以及之后的《一个蛋的诱惑》中可以看出王涛学长绘画中的转变,更加注重自己的情感的表现,也将水彩与色粉、丙烯、水粉、墨汁等进行融合,使得其画面更加独具一格。
这次展览是学长对于自己创作历程的梳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的精品作品,祝愿王涛学长在艺术的道路上保持初心,坚持不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2022级中国近现代视觉艺术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林慧冉
不论是色彩和形体,王涛学长的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尤其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抓住观众的眼球是第一步,而后才能破使观众去注意画中的内容。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不难发觉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踽踽独行”是这次画展的主题,也是王涛学长在多年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从一个观察着的视角来展现他对于生活的看法。而从这次访谈中也了解到学长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在画室中堆积,而是在生活中汲取了足够的素材再经过大量的联系之后,最终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画面。同时,王涛学长在闲余时间对文学、哲学的吸收也对创作产生了影响。这些种种都使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足够的深度。
2022级中国近现代视觉艺术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龚成佳
◎ 品评作品 ◎
王涛的水彩画作品散发着深沉的氛围,仿佛不用刻画特定人物的细节,就能成功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灵魂。他的作品展现出对家乡、生命深刻而真实的情感表达。王涛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他的艺术创作能够唤醒观者内心的情感共鸣。
从《榆林老汉》到《儿童放学归来早》,王涛在创作中持续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的画作独具个人特色,通过简练而不简单的笔触,将个体生命力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中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仿佛能感受到对土地和生活的深厚情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形式和风格的表现,更是对生命力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在艺术探索中,他持续寻找自己的画面之真,使其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他持续追寻水彩画中减法的绘画语言,这不仅是艺术实践,更是决定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过程。在他的作品中,或许正是这种简化但不简单的表现手法,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生命的真实。
王涛的水彩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而深刻的艺术之美,通过画面传递出对土地和生活的深厚情感。
2022级中国近现代视觉艺术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
——张小年
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个语言并不是文字符号,而且图像所表现出来的。在《踽踽独行》个展的作品当中,王涛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现,展示了他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在王涛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用笔触勾勒出的抽象人脸。这些面孔没有明确的外貌特征,它们更像是被捕捉到的,内心深处的影子。这些作品以人物为主体,通过线、面、形、色的共筑,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王涛注重真实的情感表现和内心的直观感受,他以纯粹的直觉和审美创造出有趣味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客观世界物象的直观情感及其自我生命力的融合。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现,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王涛对艺术探索的绝然态度和持续坚守的精神。他在艺术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画面之真和内在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坚定的绘画追求。
2022级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方向研究生
——谯梦林
人生会走过很长的路,遇到很多的人,但是总归路都是要自己一个人走的。世界上的路很多,独行的人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我想王涛的画就给我们展示了他独行至此的那条路。每幅作品,都融入了作者最直观的感受和所处的环境,在画面中总是直接有力的像我们表达出来。正如王涛自己所言,他的作品对情绪的表达更多的是直接的、不经粉饰的,笑容很少更多的是平和而压抑的。但是在《害羞》这幅作品里,从满幅的暖色、相拥的男女、双手掩面的女子中,又直接传达出画中人物的情绪。他的作品,色彩和笔触大胆利落,总是像观者传达着画中的情绪、画者的情绪。
2022级美术史学理论研究方向研究生
—— 葛艳
【策展人】
林慧冉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2级美术学专业
中国近现代视觉艺术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在读
师从陈健毛教授
龚成佳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2级美术学专业
中国近现代视觉艺术文化研究方向研究生在读
师从陈健毛教授
届时欢迎您的到来!